【臨床情境】
在治療小朋友,幫小朋友上課的職業生涯中,遇到了不少這樣的小孩:「媽媽不在身邊小孩就會哭」,我們通常叫這個情況叫做分離焦慮,除了焦慮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就是孩子過於依賴。
站在治療師的角度,小孩因為哭泣常常會沒辦法配合上課,甚至有些家長會衝進治療室拯救正在哭泣的小孩。
站在家長的角度,小孩會因為哭泣導致家長害怕小孩哭得太久,甚至有些小孩會哭到吐或咳嗽,會很心疼,擔心小孩因為是太害怕才哭。
其實就生物本能的角度去看
孩子哭,是因為本能的認為自己受威脅EX:身邊沒熟悉的大人、怕被拋棄、肚子餓、受傷...等。
大人捨不得孩子哭,是因為物競天擇下,任何的物種都有他保護或延續下一代基因的方式,如:魚類會生很多卵,以量取勝,哺乳動物會好好的照顧下一代,以質取勝,哭泣又是生命遇到危險或孩子表達需求的方式,因此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哭泣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因此有時候分離焦慮,並非只有孩子害怕離開家長,而是家長離不開孩子,沒辦法放手。
但至於家長在孩子哭泣的過程中衝進治療室,或是立刻安慰孩子,又會發生甚麼後果呢?
優點: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當下立刻停止哭泣了。
缺點:孩子藉由經驗,學習到原來大聲地哭就可以把媽媽喚來,自己可以逃避不想做的事情。
所以以長遠的方式來看,孩子哭泣就立刻不分青紅皂白地安慰小朋友或是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難以讓孩子進步。
我認為遇到這樣的情形,家長與治療師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橋樑,包括怎麼解決分離焦慮,要如何循序漸進,或是家長要如何狠下心來放心把孩子交給治療師,相信孩子會在治療師的手上進步。
注意事項:有的媽媽會為了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或是哭泣問題,而偷偷趁孩子不注意離開治療室,這也是只有當下有用,而副作用比較大的冒險行為,因為當下小孩子的確因為沒有注意到媽媽不在而沒有哭泣,一旦發現,孩子反而有種被偷偷拋棄的感覺,建議無論孩子理不理解意思,都要跟小孩說,我出去一下,等等就會回來接你!給孩子安心且要說到做到,否則下次孩子就會不斷的盯著爸爸媽媽有沒有離開,而難以專心上課。
原則如下
1.漸進式的放手,而不是一開始完全放手或是完全順著孩子幫著孩子。
2.讓孩子安心,鼓勵孩子獨立上課,在孩子上課前告知自己會在外面等孩子,且孩子下課時要確實出現在孩子面前並鼓勵孩子自己上課是一件很厲害的行為,給予讚美及擁抱。
3.與治療師溝通,告知治療師自己的想法及心情,例如自己真的很捨不得孩子,但又想讓孩子進步,和治療師商量方法,如:每節課一半時間讓孩子自行上課,一半時間陪伴孩子/上課時坐在比較遠的地方看著孩子上課。